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探索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14年度秋季教育论坛发言摘登
2014年10月30日 09:24:04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 吴付来 尹冬梅 赵安虎 等
字号:【 】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总结交流教育领域在“落细、落小、落实”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经验和方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日前以“凝魂聚气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探索”为主题,举办了2014年度秋季教育论坛。在院研修的来自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干部在听取主旨演讲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经验展开了热烈讨论。现摘登部分有代表性的发言,以资交流共享。
凝魂聚气立德树人
吴付来
中国人民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实际、系统谋划,创新途径、扎实推进,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办学育人全过程。
发挥人文社会科学齐全的独特学科优势,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支撑。学校以教育部道德与伦理学研究基地为依托,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这一重大课题的教学研究工作,组织了一批学校知名专家学者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精品之作。学校与光明日报社、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与人民日报社《讽刺与幽默》共同开设的“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刊,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公共决策实验室、大数据中心与中宣部宣教局将共同策划开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测评系统”,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正在开展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项具体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
引导教师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学校把遵守师德规范纳入学校教育教学重大环节管理过程,并作为人才引进、评奖评优、职称职级晋升的重要指标。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管理、规范教师履行职责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学校进一步强化典型宣传,深入开展“宝钢奖教金”、“三育人”标兵评选活动;加强思想品德课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党建导师制”等德育创新工作,引导教师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
凝练学校独特教育理念,发挥校训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配合《光明日报》策划开展“校训的故事”系列报道。报道刊发后学校主动跟进,通过校园网主页、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予以转载,进一步扩大“校训的故事”系列报道在社会传播中的正面影响。8月7日,人民日报将其采访稿以《“实事求是”与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为题予以全文刊发,迅速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许多人大师生校友纷纷在网络上发表感言体会,畅谈人大校训对自身成长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46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
加强引领促进养成
尹冬梅
复旦大学党委制定专门方案,深化宣传教育,加强示范引领,促进实践养成,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
深化宣传教育,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一是抓好理论学习。设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系统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组织校内11位专家学者撰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建设丛书”,用通俗朴实的文风科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二是加强读书交流。以五大书院为依托,以“一师一书一小组”的模式开展“经典读书活动”,邀请文史哲教师组织读书小组,带领学生研读优秀文化典籍。三是营造学习氛围。每个院系一次专题座谈、每个党支部一次专题活动、每个班级一次专题班会,引导广大学生提升思想认识、凝聚行动共识。组织博士生讲师团以“梦想引领中国”为主题,深入校内外基层一线宣讲。
加强示范引领,增进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一是发挥师生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把每年评选“好老师”、“好导师”的过程变成弘扬优良师德的过程;通过活动充分挖掘学生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二是发挥先进人物典型的示范作用。以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为契机,邀请《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组成员走近师生;邀请哈军工老兵与军训学生联合举办专场主题歌会,引导学生向伟人、先辈、英模学习,增强了理想信念和国防观念。三是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和文化样式,增强典型宣传的效果。
促进实践养成,引导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价值准则、转化为自觉行动。一是推动学生到西部和基层开展实践。设立社会实践“西部专项”,开展“复旦学子西部行、基层行、重点单位行”系列活动,与地方共建学生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到基层和一线去经受锻炼、砥砺品格。二是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在全校推动开展“一院系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创建,以“感恩·奉献·成长”为主题,组织各类助学社团开展持续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中践行人生价值。三是实施校园文化“活力工程”,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艺术品位。
(作者系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46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
知行合一扎实推进
赵安虎
我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建立制度、健全机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扎实推进。
构建工作机制,常态推进。成立了庆阳市教育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实施方案》,落实监督检查问责机制,把各县区、各学校活动开展落实情况纳入年度考核。
培育校园文化,润物无声。各级各类学校着力实施“24字人知人晓工程”,积极培育校园文化,充分利用校内各种宣传阵地,大张旗鼓宣传。通过开展多种主题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品格。充分利用重大传统节日、开学升旗等集体活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纳入课程体系,全面跟进。进一步充实德育课程,编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开发特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淬炼校级精品课程,打造省级精品课程。注重学科渗透,在人文类学科、理工类学科、体艺类学科,尤其是品德、社会、语文、历史等学科中,有重点、分层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立德育名师工作室和网络德育资源共享平台,推广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好经验。
贯穿师德建设,言传身教。坚持以德立教,把师德表现纳入教师日常行为规范、纳入年度考核指标、纳入评价监督体系,实行师德师风表现一票否决。通过开展师德标兵和育人楷模的评选表彰活动,在全市教育系统形成比敬业、比奉献、比育人,爱学生、爱学校、爱教育的行业正气和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使依法执教、潜心施教、廉洁从教、文明执教、乐于从教成为广大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普遍追求。
强化社会实践,聚焦养成。着力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充分利用乡村少年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等资源,因地因校制宜,扎实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积极创造中小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的条件。大力开展扶残助孤、义务劳动、爱心接力、访贫敬老、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展“长大后我就是陇人骄子”、“暑期红色之旅”等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系甘肃省庆阳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县级督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40期省地督学班学员)
寓教于乐寓德于趣
郭丽娟
立德树人是学校工作的灵魂。近年来,我县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探索立德树人新方法,在培育学生爱国、诚信、友爱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
坚持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乡村学校少年宫从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以体验参与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并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主题实践活动,各乡村学校少年宫纷纷成立了博学经典诵读社、巧手坊、鼓乐之家等各类活动小组,让学生在培育和展现特长中涵养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突出地域特色,挖掘和传承地方民族民间文化。永仁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我们紧密结合地方民族民间文化强化立德树人,积极开办独具特色的活动项目。聘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开设彝族葫芦笙、筚鲁、木叶等民乐和彝族刺绣、梅葛等特长班,每周安排课时开展教学。编印了《永仁县彝族歌舞进校园读本》,精选彝族歌曲70首,在各中小学校开展彝族歌舞进校园活动。成立了原生态的“阿莫莫艺术团”,弘扬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心灵手巧的光荣传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良好品质。
发挥示范效应,辐射带动学校周边育人活动。立德树人,既要注重学校的内环境,还要和家庭、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营造乡村的大教育环境。我县不断扩大覆盖面、影响面,提高乡村学校少年宫设施的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照常开放,同时,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联谊活动、亲子活动、留守儿童艺术团活动,吸引家长和广大农民群众参与,让学生在感受温暖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三字新经》、《弟子规》等优秀读物,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
强化实践功能,建设立德树人大平台。乡村学校少年宫坚持实践育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了道德讲堂、文明餐桌、敬老尊老、“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等主题实践活动。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班队会,每月一个主题、每周一个专题,开展爱国歌曲传唱、童心向党等歌咏活动。开展劳动技能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空地,组织学生种菜、养猪,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互帮互学、互助互爱的快乐。
(作者系云南省永仁县副县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36期全国地市教育局长班学员)
创新方法提升效果
赵海燕
面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求新求异、价值多元等特点,长春师范大学团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入”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探索教育路径,教育效果显著。
一是跨界建团,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巩固传统班级团支部建设的基础上,深入学生生活半径辐射范围内建团,如社团建团、寝室建团、微信朋友圈建团等。依托这些新的教育阵地,搭建不拘一格的“课堂平台”,让具备教育性思想性的文化沙龙、名人访谈等活体教材登上这些新的平台,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
二是设计情景式体验活动,提升“三入”效果。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实际、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是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比如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校团委以情景体验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收到良好效果。为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我校“百优青马工程”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过程中,大胆推行“红色之旅”实践砥砺环节,即百名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第一学年奔赴通化靖宇体验重走抗联路,第二学年从中选出30多名优秀学员代表奔赴井冈山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整个过程重点在于实景体验。所有青马学员身穿红军服,与革命先烈的后代面对面,从衣食住行各方面身临其境体会当年的历史,了解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与艰辛,让爱国的热情在内心燃烧。
秉承我校百优青马工程“培养一批精英,带动一代学生”的宗旨,爱国主义的第二阶段是创设红色文化情景。亲身体验过的青马学员经过深思与沉淀,将自己的心得以情景重现的方式向广大同学进行展示。他们将学校的礼堂进行精心布置,将井冈山的一些场景复制过来,以情景剧的形式把其他学生也带进了这段历史。红色文化情景的创建由最初的部分人体验,到全体学生体验感悟,在范围上实现了点、线、面的扩展,将历史与文化“搬入”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与之近距离接触,避免了接触红色文化的生疏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由被教育的“跟跑者”转变为传播正能量的“领跑者”,扩大了教育效果。
(作者系长春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43期高校中青班学员)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郭俊
西南交通大学紧扣“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引导广大教职员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理性认知:蕴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知灼见”。能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关系的正确把握,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我校在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党团组织生活、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中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在学校文化建设专项课题中给予重点资助,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这一主渠道,大力推动“三进”工作,开设专题课程等形式,引导广大师生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
情感认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情实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不仅要体现在理性认知上,也要反映在情感认同上。这就需要找准宣传教育同人们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我校结合群众路线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机关建设服务年”活动,着力推进作风建设,以真情的服务赢得广大师生的好评;首次开展“最受本科生欢迎的教师评选”等活动,通过示范作用,形成一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洪流。
文化熏陶: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土壤”。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因此,既要以中华文化为根脉,又要注重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基于此,从去年以来,我校为广大师生推荐以《易经》、《奥德赛》等为代表的96本经典阅读书目,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以“与先贤对话、与智者神交”为主题的经典读书活动。学校还启动了旨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通识教育。另外,学校已于两年前启动了为纪念学校120周年的五卷本校史编撰工作,实行了课题招标,并且已将校史课作为对我校大学生进行以“竢实扬华、自强不息”为灵魂的交大精神教育熏陶的重要载体,使之成为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处处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43期中青班学员)
以人为本建章立制
范猛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高学院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牢坚实的队伍基础。
立足国际视野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深受外部环境的制约,一些国际思潮对青年教师影响很大。为了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工作的实效性。2003年始,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为教师提供免费午餐,建立和践行午餐沙龙制度,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日常交流。沙龙上,青年教师们谈古论今,研讨热点问题,极大推动了学院工作的发展,推动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以人为本,为青年教师成长注入正能量。学院启动新教师导师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助力青年教师成长,通过老教师的言传身教,领悟为人为学为师之道;启动了学院大讲堂,旨在拓宽学术视野、培养科学精神、塑造科研习惯;启动大师讲堂系列精品示范课程,发挥大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师德修养;凝练并建立了以专业核心课程群为基本单元、课程组为基本单位、优秀教师为带头人的优质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相对稳定,实行动态管理,极大强化了青年教师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建章立制,加强青年教师的管理。做好新时期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拓宽工作途径,创新、丰富工作方式,出实招、办实事,使青年教师“事业上有平台、工作上有奔头、生活上有保障”,实现安居乐业,从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学院创新工作机制,依据数学二级学科设立系、党支部、工会小组,每个学科设有学科带头人、系主任、党支部书记、工会小组长各1人,使学科、教学、科研、党务、思想政治等工作一体化,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院的发展与民生。同时,学院领导做到言传身教、率先垂范,致力于建立敬畏规则、恪守规则的优良风气。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书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43期中青班学员)
以德立校特色育人
张宇
青岛滨海学院作为一所民办院校,在“以德立校特色育人”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具影响力民办大学。
以德树人,全员育人。建校22年来,学校始终践行“要学做事,先要做人”的育人理念,构建起了完善的德育工作立体网络体系:任课教师、“两课”教师、学生工作团队三支队伍全员育人;课堂内、课堂外、网络媒体有机结合全方位育人;二级学院、公寓德育团队形成合力全天候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保证了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德育实效显著。
以习育人,知行合一。“动之成习、习之成性、性之成命”。学校高度重视养成教育,修订了《思想品德课考核办法》,规定“思想品德课”理论成绩占总成绩的40%,“思想道德行为表现”成绩占总成绩的60%,好人好事和不文明行为,以加分或减分形式记录在学生诚信档案中。建校22年来,学生每晚集体收看《新闻联播》;每天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出早操,每周以学院为单位集体升国旗;卫生都由学生自己清洁和维护。
以文化人,环境熏陶。学校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社交礼仪、大学生艺术修养等课程。学校所有楼寓都用带“德”的词语命名;名人广场矗立着名人雕像;有700多米的以“两院院士风采”、“感动中国人物”等为主题的文化长廊;学校建有艺术博物馆、体育馆、游泳馆、科技馆等;有涵盖科教、政史、普法、文艺、体育等类的学生社团180个;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宿舍文化节、体育节等学校节日文化常态化。
德才兼备,协同发展。学校始终坚持从严治校、严格管理。实行弹性学制,将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实施学业预警和末位淘汰制度、教考分离制度;考试作弊,给予休学反省一年处理;实行“1+N”制度,增强就业竞争力;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至少获得1个;普通话二级乙等以上;办公自动化每分钟打字不少于60个;体育达标;名著阅读过关。从2015级新生开始,加入艺术修养标准。保证为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
(作者系青岛滨海学院副校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46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
转载自 求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