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新华视点:不要让孩子成为冷漠的一代
——代表委员呼唤“感恩教育”
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尤其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京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应该包括感恩教育,诸如“孝敬父母”“记取他人对自己的奉献”“了解自己对社会的责任”等。
不久前,河南一高校要求学生寒假回家给父母磕头,在社会上引起一番争议。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认为,此事的对错姑且不论,感恩教育缺失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社会现实。这些代表、委员提醒说,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冷漠的一代”,否则我们的社会可能会失去起码的良心。
学会记取他人的奉献
浙江一个名牌大学研究生,平时根本不写家信,打电话就是要钱。为了买房子和女友同居,他不顾家里生意赔本,张嘴要30万元,父亲借高利贷给了他。几个月后他又要钱,父亲拿不出,他一拳砸在桌子上,说要脱离父子关系。这位疼爱儿子几十年的老父亲当场就哭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全国人大代表马成果说,“现在不少独生子女像小皇帝一样长大,认为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对长辈、社会只知索取,不知感恩。”
沈阳市教育局对全市中小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你最爱、最尊敬以及对你最有影响的人是谁”,结果35%的人选择体育、影视明星,甚至有2.9%的人选择黑势力老大,只有1.5%的人选择自己的父母。
2006年,曾资助178名贫困儿童上学、自己却无钱医治胃癌的歌手丛飞,感动了无数人。然而,他的一些受助者的不良表现发人深思。
全国政协委员陈万志注意到,广东省曾对2000个孩子进行调查发现,有54%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容易感动的人,或者不知道什么是感动。一次以《你为什么而感动》为题的征文,南京一个中学生写道: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只有学习好,压倒别人,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社会不需要感动和感恩。
“感恩,就是意识到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争取,还有许多人在背后奉献。这意味着要永远记住那些人和事,承担一份歉疚,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马成果代表认为,感恩是爱和善的基础,倘若有恩不报的现象越来越多,倘若“谁帮人谁是傻子”“硬起心肠来做人”成为一种文化,社会就会失去最起码的良心。
学会感激他人的关爱
“有一位父亲,女儿在北京读书,他每天到大学门前拉琴挣钱,给女儿交学费,女儿对此却一无所知。我对这种做法很不以为然,父母为孩子做的应该让她知道,否则她何来感恩呢?”陈万志委员说。
全国政协委员张杰庭认为,今天孩子的父辈年轻时受过苦,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当年过得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一切努力为子女去争取优越条件,宁愿苦着自己而不苦孩子。实际上,如此成长的孩子感受的不是爱,更多是利益关怀。这些孩子不懂得爱的艰辛,对于被爱似乎麻木,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更别说关心社会了。
学校也有责任。全国政协委员高玉葆指出,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目标过于功利:中学教育是为了考试,大学教育是为了找工作。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老师只盯着班里成绩好的学生,把学生看作自己完成考核的砝码,师生关系趋于淡漠,传统美德教育弱化,结果导致学生缺乏服务于社会公共事业的品质。
感恩氛围缺乏,深层的根源在社会。陈万志委员认为,社会转型时期,过分强调竞争,包括不诚信甚至欺诈现象的大量存在,给孩子的人生观也带来不良影响。
张杰庭委员分析,在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里,感恩思想一直占有主流地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动人诗句,使中华民族向来被看作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中国传统道德出现了明显的断层。
唤醒社会的感恩意识
两年前,陈万志委员曾经提出一个提案,呼吁设立中国人自己的“感恩节”。
这一想法招来一些异议。陈万志说,他提议设立中国的感恩节,只是想唤醒社会的感恩意识,而感恩教育更重要的是在平时,体现在生活的小事、小节上。
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们表示,感恩教育要从点滴做起。如引导孩子为父母做一件家务事、给父母写一封信、对帮助自己的人说一声谢谢、定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
“也许父母和老师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但感恩教育不可缺少,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马成果代表说。
“但同时,我们的德育教育本身也应当反思。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和传授知识上,要渗透感情因素。”幼年的一次经历让陈万志委员难忘:“我5岁就上一年级,期末只考了十几分,要留级。当时一个老师跟学校说,这个孩子只要调教得法,一定能读好书。这样我上了二年级。她像个妈妈一样经常给我关照,我很感动,觉得读不好书就辜负了她,后来我的成绩一直很好。我至今都清楚记得这位老师叫王梅娜。”
张杰庭委员告诉记者:“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长辈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以及健全人格的体现。”(记者 李柯勇、朱薇、孙英威) |